肿瘤标志物升高并非得癌,高危人群需关注指标变化-环球热消息
(资料图)
体检查出肿瘤标志物升高,可不一定是得了肿瘤。4月18日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助理、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宋震亚教授作客《人民名医》直播节目指出,肿瘤标志物特异性不强,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,不能作为肿瘤诊断依据。
“很多良性疾病,比如急性胆囊炎、慢性肝炎甚至是肝功能、肾功能代谢异常,做肿瘤标志物检测时都显示升高”。宋震亚教授说,对于肿瘤标志物的认知最怕走两个极端:一是过度关注,长期存在患癌的恐慌情绪中;二是置之不理,感觉没有不适,不管理相关危险因素。
常见的肿瘤标志物主要有查肝癌的AFP、查前列腺癌的PSA、查卵巢癌的CA125以及查胃肠道肿瘤的CEA、CA199等,对于高危人群、有癌症家族史、患有癌前病变以及肿瘤康复期的患者,需要关注肿瘤标志物的变化,尤其持续性的多年升高可能存在肿瘤的风险,需要进一步诊断。
肿瘤标志物不仅在恶性肿瘤中表达,也存在于良性肿瘤、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,某些良性疾病的炎症、妊娠、风湿性免疫性疾病等,都可能引起肿瘤标志物“假性升高”。
对于如何提高肿瘤标志物的临床价值,尤其是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肿瘤的早期诊断,宋教授给出方案是“联合检测”,将患癌的危险因素评估建立模型,同时结合相关的肿瘤标志物、影像检查等结果。比如,不少人在体检中查出肺结节,对于8-10mm以下肺小结节,CT良恶性判断能力不足,如果联合ProGRP、SCC、CYFRA21-1、CEA四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,并组构建肺结节风险评估模型,可对肺结节进行良恶性辅助判断,减少不必要穿刺。
责编:刘玫妍
主编:田茹
校对:朱晓娜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