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洋内波的特征及研究现状(海洋内波典型特征及调查资料)
介绍海洋内波
内波是一项重要的海水运动,将海洋上层的能量传递到深层,将深层冷水与营养物质连接到温暖的浅层,促进生物的生存和繁殖。
内波引起等密度面起伏,改变声速和方位,对声纳影响很大,有利于潜艇在水下的隐蔽;也会破坏水上设备。
【资料图】
典型的海洋内波特征
一、非随机特性
内波的次数和波数必须符合一定的关系,即频散关系。波数为一向量,方向与相速度一致,值等于沿此方向 2π间距中包含的波数。内波引起的质点运动的水平速度、垂直速度和垂直偏移也有一定的相关性。密度的垂直分布对内波的特性有很大的影响。
最简单的内波是界面波,它沿页面传播,群速和相速方向一致。页面上出现了较大的振幅。每个深度内波的振幅随着页面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。界面上质点运动的水平速度与页面下方相反。当靠近页面上下的质点处于峰值或谷物时,水平速度最大。
这里质点的水平速度随着深度的快速变化,也就是说,有很强的速度切割。当页面处的质点根据页面的平衡位置时,它具有最大的垂直速率,峰值向上,峰值向下。这样,浅跳层界面波可能在表面形成辐聚带和辐散带,在海面上显示明暗杂带图案。
液体中的内波比界面波复杂得多。水点的运动速度与波的相速度是垂直的,传递波能的群速与相速是垂直的。不同频率的内波不仅有不同的相速度,而且有不同的方向。类似于惯性频率的内波,相速方向趋于铅直,质点运动轨迹趋于水平圆,群速方向也趋于水平。
随着频率的增加,相速和水平之间的夹角缩小,质点运动轨迹的椭度增加;群速与轨道椭圆的长轴方向一致,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增加。接近稳定频率的内波,相速趋于水平,群速趋于铅直,质点趋于铅直反复运动。由于群速垂直于相速,出现了一种令人费解的情况:当波形向斜上传播时,波可以向斜下传输;相反。
稳定性频率的内波 (N)映射发生在变化的介质中。在表面底部或内波频率ω=N深度(转折深度)反射。当内波在运动介质中传播时,会出现多普勒效应,从而改变其传播速度。内波可能在物质运动速度等于相速(临界层)的地方消退。
由于表面与底部(或转向深层)的反射,可能在铅直方向产生驻波。这种驻波有几个波腹,即内波处于第几个模态。模态越大,运动就越复杂。
二、随机特性
由于内波的偶然性,很难从不同的地点、不同的时间、不同的方式获得观察材料,以获得统一的结果。加勒特和蒙克应用随机过程理论,并引入了一些理想化的假设,如假设特定的海洋内波是由许多不同频率、不同波数、随机振幅和随机相位的正弦波线性叠加的,将大量的调查数据统一在一个广泛应用的模型中,即GM模型。
模型谱的特点是:在避开边界的海洋中,内波能量波频谱具有普遍性,即除了一些特殊地区外,无论何时何地获得的调查数据都与模型结果几乎一致。类似惯性频率有峰值,类似稳定频率有小峰或平肩,中间频段有峰值ω-2特点。水平波数K的依从关系为(1) K/K*)-2.5,K*是适度选择的波数比尺。
调查数据通常反映在半天潮的频率上,有一个不同大小的谱峰,但这个模型没有显示出来。这种模型也未能包括在顶层海洋、陆架和陆坡以及平均流富强的复杂条件中。
各种内波谱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,可用于验证脉冲量是否为内波。
关键词: